首页 腾博会亚洲娱乐平台介绍 产品展示 新闻动态

新闻动态

你的位置:腾博会亚洲娱乐平台 > 新闻动态 > 溯源中国文脉,感悟屈子诗情

溯源中国文脉,感悟屈子诗情

发布日期:2025-04-12 19:12    点击次数:97

溯源中国文脉,感悟屈子诗情--读《中国文脉》有感

初2203班 洪明非

指导老师:彭玉晖

图片

翻开余秋雨先生的《中国文脉》,仿佛踏入了一条奔腾不息的历史长河,中国文学的灿烂光辉在眼前徐徐展开。这部著作,与其说是一部文学史书,不如说是一场对中国文学灵魂的溯源追寻,引领读者在文字的海洋中逐渐理清华夏文化的脉络。

图片

在余秋雨先生的讲述中,中国文脉是一条不息的长河,每一个时代的文学成就都是这条大河中的波澜。从《诗经》的"关关雎鸠"到楚辞的"路漫漫其修远兮",从唐诗的"大漠孤烟直"到宋词的"杨柳岸晓风残月",从先秦诸子的思想碰撞,到秦汉文章的雄浑大气;从南北朝的魏晋绝响,到明清小说的市井百态……经由岁月淬尽的伟力,这条长河在无声中厚重,在寂静中包容,在一日一夜的积累中越发变得源远流长。这些文字不是冰冷的符号,而是承载着先人对天地万物的感悟,对生命意义的追寻。这些诗词与文章,共同塑造了华夏文明的风骨。

在这多如群星的文化巨匠中,我最喜欢的是屈原。他是一位诗人,一位跨时代的诗人。他结束了《诗经》“悠远的合唱,辽阔的共鸣”的群体创作,转向了“心在九天,不在世情”的个人创作。正如余秋雨先生所说:“《诗经》把诗写在万家炊烟间,屈原把诗写在自己的身心上。”他是第一位以“诗人”形象走进中国文脉的人。他并非大道在心,平静从容,相反,他有那么多的疑惑,那么多的无奈,那么多的不解。他疑惑为何幽兰会变成萧艾,为何忠言总是逆耳,为何君王总是不醒……但正是这些疑惑、这些无奈,才成全了屈原这个伟大的形象。正因不解,他写下了《天问》;正因对国家的担忧,《离骚》才得以出现。我喜欢屈原,喜欢他“发问者”的独特;我喜欢屈原,喜欢他“虽九死其犹未悔"的执着;我喜欢屈原,喜欢他"路漫漫其修远兮"的求索。屈原的精神,早已深深融入中国文脉中去。

然而,当中国文脉流至今日,“文化失语”现象却层出不穷。高楼大厦取代了亭台楼阁,智能手机取代了笔墨纸砚,快餐文化取代了诗词歌赋。我们获得了物质的丰裕,却失去了精神的依托。即使端午祭各种活动热闹非凡,吃粽子、划龙舟已成为了中国传统节日活动,吸引了万千人参与,有关屈原到底是哪里人,韩国还与我们打起了嘴炮,但有关屈原精神的继承、风骨的延续却似乎渐行渐远了。因为《中国文脉》的阅读,在喧哗之余,我再一次体会到了“第一诗人”的才情、高贵、求索。也在一定程度上理解了诗人那独特的自我,非常强大又非常脆弱。强大到天地皆是自己,任凭纵横驰骋;脆弱到风露也成敌人,害怕时序更替,甚至无法承受鸟鸣花落、香草老去。

图片

从一斑窥全豹,由《中国文脉》,我对于屈原有了全新的、更深的认知。对于魏晋风骨、唐诗宋词,民国的诸多大师我也有了新的思考与认知。《中国文脉》它是一道光,引领我到了一个新的领域,它是一声惊雷,触动了我陈旧的观念,它是一首天籁,使我沉醉,引我求索。

我更意识到,五千年的沉淀与积累,不是负担,而是取之不尽的智慧源泉。所以,在这个快速的时代,重拾一本好书,品味那于时光深处的古朴与厚重吧!
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

上一篇:没有了

下一篇:没有了